同课异构展精彩 精准教研促提升
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学实践研究,进一步提升教研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教研过程的精准性,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本学期,范各庄小学作为古冶区中央电化教育馆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学校,基于央馆智能研修平台开展精准教研活动,在实践中将教育信息化落实落地。
按照学期初制定的央馆智能研修平台应用推广工作计划,范各庄小学组织三年级教研组承担了基于央馆智能研修平台“同课异构”的教学任务,课题是三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搭配”第二课时,由于锦华老师和顾佳蕊老师执教。两位老师通过“同课”的形式进行聚焦,通过“异构”的呈现引发思考,旨在通过央馆智能研修平台数据进行精准教研,以此促进课堂教学策略和效果的改进,以及推进平台使用过程中的新探索和新思考。
教研组在央馆智能研修平台创建的数学磨课组中创建课例,组织磨课组各位老师开展备课研讨和课例研讨,老师们在平台上阅读两位老师提交的教学设计、课件,观摩课例录像,在线进行研讨,根据央馆智能研修平台数据对两节课进行分析对比,提出了一些科学精准的意见和建议。
在线磨课环节后,两位授课教师结合平台给出的数据撰写了所讲课例的教学反思报告,教研组组织数学磨课组教师进行了本次“同课异构”的线下教研活动。活动由张艳秀副主任主持。
案例展示
首先是于锦华老师和顾佳蕊老师针对平台给出的教学行为分析数据,结合视频回放跟大家分享“数学广角——搭配”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专家点评
张艳秀副主任使用平台的对比分析功能,导出了两节课的课堂观察对比分析报告,并进行简要分析:
两位老师在教学环节、授课课件、课堂活动设计等方面差别不大,区别在于锦华老师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串联起衣食住行场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新知,使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顾佳蕊老师更注重使用实物教具的拼摆,让学生从具体直观到抽象表达的过渡与衔接中,实现不同思维方式的转换,水到渠成,最终总结出计算方法,实现了数学模型的构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学行为分布中可看出,两位老师的讲授行为占用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分别为25.88分钟和23.98分钟,相应地,学生听讲时间都在30分钟左右;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举手及应答等行为占用时间较少,这也是两节课存在的共性问题。
从参与度曲线、表现曲线、关注度曲线来看,佳蕊老师这节课三条线数值都高于锦华老师这节课。实际上,锦华老师的这节课平台的数据显示为混合型的课,接近讲授型;佳蕊的课平台的数据显示为讲授型。由于不同教师授课,课堂的特点不完全相同,而央馆智能研修平台只能以一种固定的方法来计算关注度和参与度,并以此为基础来绘制关注度曲线和参与度曲线。所以,在这里需要结合课堂回放来研究课堂参与度曲线和关注度曲线所代表的意义。
最后,从ST曲线图看,两节课的曲线倾斜角度都小于45度,说明两节课以教师活动为主,偏重讲授;结合数据,教师行为占有率为71%、65%,也说明了学生行为占有率相应低一些。
通过这样的对比,可得出结论:同样的授课内容,在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过程中微小的差异,央馆智能研修平台强大的AI学情分析功能就可以在数据上有所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具体教学实施中可能还无法完全做到。因此,借助央馆智能研修平台开展精准教研,在很大程度上对课堂教学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共教共研共进步,且行且思且成长。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从线上磨课到线下反思研讨,是一次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教育教学融合的有益尝试,展现了范各庄小学数学教学在智慧课堂教学方面的初步探索和成果,也提升了范各庄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范各庄小学全体教师将继续发扬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优良传统,秉承“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且行且思、砥砺前行!